致公党省委会: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提案分析了当前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人工智能发展的三条建议,为我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的建议和参考。结合建议内容,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人工智能产业情况
山东省2019年在全国率先实施“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培育建设371个试点示范项目,加快抢滩人工智能。同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复山东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依托完善的制造业体系、成熟的工业制造流程,发挥济南、青岛“一区两翼”协同优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融合赋能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3年底,全省人工智能骨干企业近900家,核心业务产值405亿元,约占全国比重6%,已形成从基础支撑、核心技术到行业应用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从中国工程院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23》报告看,山东人工智能竞争力总体评价指数位居全国第6位。
(一)基础算力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开通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正式获工信部同意启动申建,多家算力中心上线运营,算力规模超过4000P,开放数据资源24TB,省级以上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5个。
(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山东工业体系完善,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孕育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一是AI芯片、传感器等基础层方面,聚集了中科曙光、天岳晶体、歌尔微电子、晶正科技、高云半导体等人工智能硬件提供商。二是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层方面,培育了中创软件、中维世纪、中孚信息、云天励飞、极视角、标贝科技、自然语义等软件服务商。三是应用层围绕智慧家居、工业智能、智慧城市、智慧金融、生命健康、空天地海等应用场景,集聚了浪潮、海尔智家、海信网络、中国重汽、国网智能、神思电子、海天智能等大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企业。四是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迅速,目前全省已开发并投入使用大模型40个,浪潮开源大模型源2.0、海尔智家行业垂域模型—HomeGPT等在各自领域初显成效。
(三)应用领域赋能全面覆盖。应用层是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最大的层级,目前山东人工智能应用广泛,涵盖制造、医疗、安防、交通等众多行业领域。智能制造领域,浪潮集团结合自身AI服务器的优势,强化边缘计算平台能力,打造“5G+智慧工厂”,实现了网络下单、定制设计、全流程智能化控制柔性生产,整机柜云服务器生产效率提高30%,产能提升4倍。智能安防领域,神思电子打造的人工智能工业安全监控系统,通过接入各类摄像机拍摄的图像信息,建立AI智能检测模型,对工业生产领域中各场景、各环节的智能监控和实时预警,目前在奇瑞万达、广汽汽车、泉州水务、山东省质检院、济南市审批局均有使用。智慧医疗领域,众阳健康搭建院感智能预警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幅提高院感预警精度,判断准确度由原来的20%提升到80%。智慧物流领域,兰剑智能集团结合自身智能算法的领先能力,在智能仓储领域研发多款智能产品,码垛机器人可识别不同尺寸、颜色、花纹等的箱型,准确率高达99.9%。智能家居领域,海信研发了集智能安防、智能交互、智能照明、智能娱乐等一体的智能家居系统。智能研发领域,山大地纬打造的智能云应用软件研发平台可实现提高软件研发生产效率50%以上,大型信息系统建设周期从12个月压缩到3-4个月以内,系统无故障率可达99.9%。
(四)产业集群带动作用加强。以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为发展方向,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威海等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其中济青两市优势明显,以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目前,济南市人工智能企业300余家,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各类技术创新载体15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载体18个,在“中国AI城市排行榜”中位列第11。青岛市人工智能骨干企业近400家,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和智能硬件6个应用领域在国内具有先发优势。
二、下步工作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构建以“高算力、强算法、大模型、广应用”为引领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体系,培育推广典型应用场景和优秀行业解决方案,高水平赋能工业制造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夯实人工智能赋能基础底座。进一步提升算力算法供给,引导济南、青岛等地区根据发展需要,适度超前、科学有序布局算力、数据基础设施。加快培育模型体系,深化数据开发利用,打造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双向赋能的协同发展生态。
(二)推动全流程智能化改造升级。着力推进研发设计智能化升级、生产制造智能化升级和管理服务智能化升级。推进“人工智能+生成设计”等创新应用,加快“人工智能+制造”场景创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单元、产线、车间、工厂实施技术改造,推动智能制造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
(三)推动重点产业智能化升级。加快赋能优势特色行业,助力传统行业绿色转型。强化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培育行业级人工智能互联网平台。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纺织服装、家电家具、食品医药等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
(四)推动智能化产品和软件应用。加快人工智能产品升级,打造智能化软件应用。鼓励企业开发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机器人整机产品。推动大模型赋能电子政务、产业大脑、工业设计、数字孪生等软件。
(五)加强产业赋能支撑体系建设。加大人工智能产业链“建延补强”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算力、算法、数据、应用场景资源。培优培强骨干企业,强化标准支撑引领,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建立评价分析机制,健全公共服务载体。
(六)加强产业人才队伍招引培育。加强合作交流,积极引进国际、国内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同时,着力加强人工智能基础人才培养,以产业发展推动高校设置人工智能一级学科,通过高校与企业实训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满足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需求。
(七)加大赋能应用场景开发力度。结合山东产业优势,重点引导扩大人工智能垂直细分领域应用,鼓励以小模型为基础的技术路线更多落地场景,培育壮大一批本土人工智能企业。加强传统制造业通过人机交互实现升级、元宇宙与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紧密融合发展、电商平台的人工智能客服等。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4年8月27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处,0531-51782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