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3060双碳”形式下山东省电力企业现状及发展规划调研的建议》
【 字体:
打印
时间:2022-06-30 11:16 来源:山东省能源局

马连湘等7位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开展“3060双碳”形式下山东省电力企业现状及发展规划调研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践行“3060双碳”战略,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电力作为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对于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意义重大。目前,山东省电力装机和发电量仍以煤电为主,“十三五”末,煤电装机占比66.2%,较全国平均水平高约17个百分点,由于缺少常规水电资源,我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仅为14.2%,较全国平均水平低约18个百分点。因此,“十四五”期间,我们不仅要多举措降低煤电,乃至火电碳排放,而且在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系统清洁能源电量占比,推动构建具备更强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新型电力系统,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我们在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积极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听取地方政府、主要电力企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以及有关专家意见和建议,针对您提出的我省在电力发展的“新能源发电布局”“新能源电网并网稳定性”等问题,主要考虑如下:

一是加快“五大基地”建设,推动清洁电力逐步成为电力消费增量主体。科学推动海上风电开发建设,重点围绕渤中、半岛北、半岛南三大海上风电片区,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统筹推进桩基式、漂浮式海上光伏项目建设,布局“环渤海”“沿黄海”两大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充分利用滨州、东营、潍坊等沿海盐碱滩涂地,统筹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和配套产业等深度融合,打造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级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以济宁、泰安、枣庄、菏泽等地区为重点,采取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新模式,打造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秉承“严慎细实”核安全理念,积极打造胶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核电基地。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1亿千瓦左右,较2020年实现翻一番。

二是大力推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以市场化为导向,科学合理选择经济技术可行的路线,优先发展大容量、高效率、长时间新型储能设施。加快布局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运文登、沂蒙抽水蓄能电站,加快推进潍坊、泰安二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全面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现役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应改尽改,新建机组达到灵活性调节要求。深入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鼓励工业企业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积极引导对电价敏感的高载能用户改善工艺和生产流程,提供可中断负荷、可控负荷等辅助服务。到2025年,新型储能设施规模达到5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达到400万千瓦,完成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1000万千瓦以上,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600万千瓦以上。

三是统筹省内省外“两种”资源,合理降低基本荷载碳排放。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充分发挥煤电“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严格执行“五个减量替代”要求,采取“上大压小”“上新压旧”“上高压低”方式,适度布局建设大型煤电机组,积极实施煤电机组节能改造,在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的同时,持续降低省内煤电机组碳排放。在现有“五交三直”外电入鲁输电通道基础上,加快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建设,到2025年,接纳省外电量达到1500亿千瓦时以上,通过实施“外电入鲁”战略,降低省内煤电机组发电量。

四是集中攻关新型电力系统技术,探索电力系统发展新形态。突破清洁发电技术,推进大容量风力发电技术研发及规模化应用,提升光伏发电效能,加快核电技术研发和装备国产化,深化清洁燃煤发电技术应用。加快发展新型储能技术,聚焦大容量、长时间、低成本新型储能技术,示范试验煤矿压缩空气储能、热熔盐或固体储热深度调峰等技术,推广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以促进新能源消纳为导向,强化区域内自主调峰,按照“先试点、再推广”的原则,有序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试点项目建设。鼓励在能源资源富集区、工业园区、海上岛屿等地区,建设消纳高比例新能源、具备自调节能力的智能微电网。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要求,在电力规划中期滚动调整过程中进一步开展电力企业专题调研,全面掌握电力企业发展现状,充分听取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有关建议,助力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感谢对我省能源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山东省能源局

2022年6月30日


(联系处室:省能源局电力处 

联系电话:0531-51763681)


责任编辑: 缪久田
分享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