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新能源产业的建议
【 字体:
打印
时间:2022-04-10 10:20

张挺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新能源产业的建议》提案收悉。对照提案内容,根据我厅工作职能,现答复如下:

一、前期工作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把新能源新材料列为“十强”产业之一,落实由省领导任链长的产业链工作机制,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建设,畅通产业链与供应链,促进了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一)风电产业突破发展。强化顶层设计,畅通工作机制。省工信厅与省发改委、省能源局等有关部门建立密切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推动出台《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发展 “十四五”规划》《山东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21-2030年)》等政策文件,合力推动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组织召开全省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发展座谈会,认真听取各市意见建议,引导各市招引我省风电产业链缺失环节,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补齐短板弱项。加强与上海电气、金风科技等整机企业对接交流,了解整机企业在省内配套情况和下一步布局打算,引导有条件的省内配套企业与整机企业开展对接。我省海上风电2021年实现装机并网零的突破,国家电投半岛南3号和华能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新增装机容量6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8亿千瓦时以上。

(二)氢能产业加快布局建设。我省在氢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方面,逐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以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的创新体系。兖矿集团800标立方/小时甲醇弛放气制氢项目氢气纯度达到99.999%,东岳集团150万平方米质子交换膜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实现全球领先。潍柴集团具备了覆盖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核心装备、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整车的完整测评能力,其牵头建设的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已获国家批准。青岛国际院士港联合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建成了集技术研发、认证检测和产业育成于一体的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实验室。山东已建成加氢站23座,日供氢能力达到10000公斤。多元化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济南、青岛、淄博、潍坊、济宁、聊城等市示范运营燃料电池汽车1115辆,运营里程超过1500万公里,青岛、临沂、德州等市已经开展燃料电池物流车、冷链物流车示范运营,青岛港集团自主研发完成轨道吊氢能改装,实现全球首次燃料电池在港口轨道吊应用。我省氢燃料电池产业链经济运行情况良好。

(三)推进光伏太阳能发电进企业初见成效。开展“太阳能光伏进企业专项活动”,推动太阳能光伏在纺织、化工、印染、食品、冶炼、加工等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领域快速推广,开展11场线上线下专门活动,光伏项目覆盖我省所有地市中的近70个区县,签订项目合同530余项,其中已经落地开工项目近200余项,合同标的额约77亿元,年可为企业节约标煤约6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110万吨,有的项目已部分或全部替代企业工业用电,活动实施取得了突出成效。活动近一年以来,我省太阳能光伏进企业项目共帮助有关工业企业年可节约生产用能成本5.2亿元,项目周期内光伏发电创造经济效益近30亿元。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推动建立“链长制”工作机制。组建风电、氢能产业产业链共同体,建立“链长制”工作机制,全面分析“链主”企业和骨干配套企业等情况,明确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的具体任务和主要目标,形成产业链“1张图谱”和“N张清单”,增强产业链配套能力。联合省有关部门出台关于支持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引导全省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加快高端高质发展。

(二)用足用好鼓励发展政策。根据《关于印发2022年“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一批)的通知》(鲁政发〔2021〕23号),同相关部门制定印发了《2022年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和加氢站建设奖励实施细则》,抓好政策的落地实施,发挥好氢燃料电池汽车和加氢站奖励资金的激励作用,推动企业发展积极性,支持我省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

(三)是支持企业开拓省内外市场。积极组织我省风电装备制造骨干企业与风电开发企业、整机制造企业开展对接,开拓省内外市场,提升产品配套率。鼓励风电装备制造骨干企业探索通过合资模式组建风电安装公司,充分利用已有建造基地、码头及供应链资源,组建风电运维公司开展运维服务,积极开拓产业链下游市场。继续组织开展“光伏太阳能发电进企业”活动,促进企业节能绿色改造升级。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2年04月10日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规划与技术改造处,0531-51782607)

责任编辑: 闫霄
分享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