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关于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
第12050485号提案的答复
释弘庵委员:
接到您提出的«关于深挖各地老城区文化资源,树立历史文化 名城标杆,焕发中华传统文化光辉的建议»,我厅高度重视,会同省 委党校(行政学院)、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文化 和旅游厅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历史文化资源概况
我省历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座,居
全国第2位,省历史文化名城10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座,省历
史文化名镇45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1个,省历史文化名村61
个,历史文化街区60处.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登录国家数据库3.
35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登录286万余件/套,居全国第3位.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8处,市、县文
物保护单位1万余处.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省历史文
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名城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城乡历史文
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
二、保护和传承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从资源发掘、保护 利用、管理机构、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以传承弘扬历史文化 为突破口,指导各地注重城市特色风貌塑造,避免城乡建设“千城 一面、万楼一貌”“同质化”发展. (一)深入夯实历史文化资源家底.去年,全省新增历史文化 街区25处,省级文保单位257处、水下文保单位1处,历史建筑 906处,100个红色文化特色村列入培育创建名单,50个红色文化 特色村认定挂牌.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一次可移 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专项调查、 黄河流域文物资源等文物专项调查,整理编辑«齐长城资源调查报 告». (二)贯彻落实依法真实完整保护要求.出台«山东省历史文 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在 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明确管控范围和管控 措施,落实“一张图”管理要求.基本完成历史建筑挂牌和测绘建 档.在城市更新、旧城改造等工作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决避 免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的情况发生. (三)传承利用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历史文化街区设施水 平,改善人居环境,济南、青岛、烟台、青州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成 为城市对外联系的窗口、重要的网红打卡地.中共山东早期历史 纪念馆、山东省工委旧址党性教育基地等一大批纪念场馆建成开 放,成为红色文化新地标.对外开放1180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 位、100处乡村革命旧址,一批历史建筑被活化利用为展览馆、陈 列馆、纪念馆或传统作坊、民宿等. (四)不断完善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省、市、县三级历史 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不可移动文物、革命文物保护管理体系,济南、 青州、台儿庄等名城、街区设有专门的保护管理委员会.省委党校 坚持把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教学重要内 容,在主体班次开设文物保护利用专题课程.省教育厅支持山东 大学等高校建设考古学等“高峰学科”或“优势特色学科” ,每学科 每年支持经费1000万元.目前,我省有26所高校设置历史文化 类相关专业138个,在校生4.38万人.
三、下步工作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吸收您的建议,以更加扎实的工
作,更加有力的措施,按照五个“坚持”总体思路,持续做好历史文
化保护传承,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规划引领,构建保护传承体系.编制«山东省城乡历
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系统整合现有历史文化资源,建立相
关保护对象的保护名录和分布图,明确保护范围和管控要求.全
面完成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形成有规可依、依规保护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应保尽保,深入挖掘各类资源.持续做好不可移动
文物、历史建筑的认定公布,完善常态化文物登录制度,建立文物
资源大数据库.深入发掘历史地段、农业遗产、水利设施、地名、老
字号、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充实齐鲁
文化家底.实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指导各地在土地储备入库
前,完成考古工作,打好基本建设考古“组合拳”.
(三)坚持以用促保,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合
理利用历史文化街区,推动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传统手工业和相
关产业发展.继续加大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开放力度,支持各地利
用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开设博物馆、陈列馆、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
施.结合近现代革命历史,契合各地市红色革命印记,促进红色历
史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激
发市民游客爱国主义情怀.
(四)坚持人才驱动,培育保护专业队伍.增设保护与发展相
关课程,提高领导干部、保护管理人员在历史文化保护、文旅融合
发展等方面意识和能力.支持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
学、青岛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不断强化历史文化类学科和科
研基地建设.加强非遗传承人以及工匠的培训、评价,组织开展技
能大赛,深度弘扬工匠精神.
(五)坚持宣传先行,扩大齐鲁文化影响力.立足我省交通区
位优势,串联全省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利用电
视、新闻、报纸等媒体平台以及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型互联网宣传
手段,多维度、多视野、多层次宣传我省历史文化特色和价值.征
集公布保护示范案例和优秀研究成果,编制«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
名镇名村丛书»,多种形式展现齐鲁文化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2年5月9日
联系单位: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联系电话:0531-51765173
(信息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抄送:省委省政府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政协提案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