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程卫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山东省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的建议》收悉,衷心感谢您对应急事业的关心支持。这些建议,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厅自2018年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应急产业工作,结合您提及的建议,现将工作开展情况答复如下:
一、多措并举,扎实推动应急产业发展
(一)开展应急产业调研。2019年,时任副省长刘强专门安排做好应急产业调研工作。我厅联合清华大学,历时3个月对全省应急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调研,并形成了《山东省应急产业发展调查研究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今年,赴烟台、青岛等地,对产业发展最新进展做了调研。
(二)组织应急装备展。2020年10月,举办2020山东应急装备展,参展企业400余家,涵盖智能技术、应急通信、消防救援、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危险化学品救援等10大类、数千个品种,现场和意向成交额达到16亿元,构建应急装备研发、展示、贸易等供需一体化平台。
(三)支持科技创新。通过积极争取,将公共安全与山东省十强产业并列纳入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每年政府资助数千万元,围绕矿山、危化品、城市安全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究。
二、多点开花,应急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各地政府重视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技术创新、标准、投融资服务、产业链协作以及政策保障等体系初步建立。
(一)产业规模显著扩大。我省各地应急产业基本覆盖《应急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的4个领域、15个发展方向,重点培育的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全国首批“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济宁高新区为“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青岛市将应急产业纳入国民经济统计监测体系,按照各地应急管理局上报的应急产业情况,初步测算,我省应急产业相关企业总产值超千亿元。
(二)产业聚集各具特色。烟台经济开发区以海洋应急产业为特色,突破氨纶、红外平面探测器等核心技术;济宁高新重点发展消防安全和矿山安全产业;济南长清应急产业园以检测设备、救援装备及预防防护为代表;潍坊高密预防防护类企业达300多家;滨州惠民绳网产业生产加工户达3200个等。
(三)产业发展创新引领。济南长清计算机应用公司是国内燃气报警器龙头企业,国家专利近百项;烟台泰和新材料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年产芳纶全球第二;“星宇”手套创新200多个品种,是国内最大的手套生产商,此外,像国兴智能、澳斯邦生物、萨博汽车等企业都在各自行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三、多方联动,助推应急产业发展
(一)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政校企业三方共建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落户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工商学院、济南大学等高等院校陆续开设应急相关专业,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淄博警校、山东省应急管理职业培训学院等职业院校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社会提供应急救援员等应急安全相关专业技能人才。
(二)第三方力量不断充实。省应急管理厅指导成立山东省应急产业协会,省工信厅指导成立山东省安全产业协会,省安全生产管理协会也开展了换届大会。青岛市应急管理协会、潍坊市应急装备产业协会、济南市应急救援协会等纷纷成立协会、联盟,社会团体在政企之间、行业之间为促进安全应急产业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三)宣传教育不断加强。投资1.5亿元建设山东应急文化综合体验中心,着力打造展示、体验、演练为一体的综合安全教育基地,指导各地建设安全教育基地,青岛应急体验基地、烟台消防教育基地等每年培训数万人。组织编写的《山东省应急安全知识手册》荣获山东省科普出版物一等奖;组织编写的《安全与应急科普知识—安全宣传“五进”读本》获全国应急科普十佳读本。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新媒体等平台加强安全知识宣传,提高全民安全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
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组织召开2021年山东省安全应急产业博览会。计划11月初在济南市高新区会展中心举办,通过会展集聚带动产业集聚,推进产学研对接、产需对接、产融对接。
二是建设安全应急产业企业及产品信息管理系统。解决应急产品供需信息不对称的突出问题,构建多方合作、共建共享的山东省安全应急产业基础数据库,纳入我省应急产业相关企业和产品,面向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供需平台、供应链合作等公共服务。
三是继续开展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园区创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应急产业集聚区,形成区域性应急产业链,逐步培育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先进应急装备制造集群。
四是建立应急产业联盟。联合应急产业上、中、下游企业和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山东省应急产业联盟。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示范应用、市场开拓等方面谋求合作,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和创新资源优化组合,做强产业链,做大应急产业增量。
五是完善产业支持政策。强化应急产业顶层设计,形成工信、发改、财政、应急、科技等部门齐抓共管的氛围。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产业发展投入机制,采用目录、清单等方式明确应急产品、技术和服务发展方向,引导社会资源投入,落实应急产业发展税收政策,尝试财政支持和奖励补贴政策,吸引保险资金参与。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的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
特此答复。
山东省应急管理厅
2021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