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好攻坚战助力“双循环”的提案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持续提高数字赋能水平。2020年全省软件业务收入达5848.5亿元,同比增长12.4%,跻身国内第一梯队。拥有中国软件名城数量并列国内第一,海尔、海信、浪潮、东方电子、中创等企业入围全国软件百强。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3676.3亿元,同比增长14.1%。海尔集团连续11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第一名,浪潮集团服务器销量中国第一、全球第三,歌尔股份微型麦克风、微型扬声器、中高端虚拟现实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际同行业之首。互联网行业发展势头渐盛,电子商务、网络视听等领域创新活跃,山东开创、海看网络、世纪开元等企业进入全国互联网百强。电信业基础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电信业务总量超过7200亿元。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技改工程、工业互联网“个十百”工程,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15个,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连续入选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平台。橙色云、中瑞电子等8家企业入围全国64个特色专业型平台、居全国第1;省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营,万华化学、博远重工等115个省级平台立足行业、各具特色,呈现百花齐放良好态势。依托重点平台已连接各类设备3752万个、推出工业APP超过1.2万个,形成1800多个解决方案,解决了一批数字化转型的痛点难点问题。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成为工信部批复的全国第二个示范区,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加快建设。深入开展“云行齐鲁”活动,在全国首创“云服务券”补贴制度,累计发放补贴超过1.4亿元,带动上云用云企业22.6万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全国排名第二,遴选实施“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5G试点示范项目603个,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二、狠抓技改模式创新,推进技改要素供需对接。一是在全国率先推行“云技改”模式。针对企业技改需求,坚持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提升需求,设立“山东技改在线”,打造技改典型案例视频库,常态化举行以首台套高端设备、首版次高端软件、首批次新材料、技改新模式为重点的要素供需对接活动,形成“政府指导、协会支撑、视频播出、公益服务”机制。目前全省技改典型案例入库视频近400个,累计举行供需对接活动63场,推介典型案例视频315个,在线观看约30万人次。二是在全国率先推行“一县一策”技改模式。去年以来,指导县级人民政府举办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技改现场会93场,覆盖93个县(市、区),形成“产学研用金政服”永久对接技改生态。三是在全国率先推行“一业一策”云技改模式。指导行业协会召开行业技改云对接会,在线推动食品、煤炭、轴承等15个行业技改要素供需对接,形成“省级指导、协会搭台、市县助台、服务商路演、金融家辅导、企业家观摩、微信群互动”机制。四是在全国率先打造“智能化技改展洽”平台。以“服务智能化技改,融入网络化生态”为主题,举办山东省首届、全国首场智能化技改主题展洽会,近百家企业参展、300多家企业近千人观展,促进了技改要素循环流动。
三、建机制搭平台促进产业产能对外合作发展。与日本爱知县经济产业局建立经贸交流合作长效机制,同时搭建了两个合作交流平台,在我省“对话山东—日本·山东产业合作交流会”上,牵头组织了两场重要的分行业对接交流活动,“中日高端装备制造业对接交流洽谈会暨山东省—爱知县投资与交流会”和“中日精细化工对接交流洽谈会”,两场交流会共有20余家企业进行了项目推介,100余名企业家云端相聚、线上交流。组织140多家企业参加了工博会、西博会和青海生态产业博览会,签订实际订单、意向订单20多亿元,新增潜在客户100多家,三场工业展会都获得组织单位颁发的最佳(优秀)组织奖。积极组织企业参加鲁台经贸洽谈会等活动,998家企业在鲁台经贸洽谈会上进行云展览展示及网上路演,达成一批实质性合作成果,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作出了新贡献,被省台港澳办评为2020优秀对台交流合作项目。组织十余家省内外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性企业代表线上注册参加第二届儒商大会暨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组织四个“十强”产业专班对大会重点推介项目进行了评价推荐。
四、谋划重点产业链优化提升方案。在各市调研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发展态势,充分考虑全省产业基础、特色优势和发展潜力,确定了9大产业领域的42条产业链,作为全省优化提升的重点对象。聚焦42条产业链,逐一研究以打造“领航型”企业为突破口,加快构建“龙头牵引更有力、衔接配套更紧密、双创要素更集聚、区域布局更合理”优良产业生态的思路措施,绘制了覆盖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的“1张图谱”,制定了领航龙头企业、重点配套企业、主要特色优势、急需突破短板、协同攻关技术、区域布局优化、重点建设项目、双招双引对象、可对接外部资源等“N张清单”。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围绕智能制造狠抓智能化改造。深入实施智能化技改三年行动计划,聚焦特色优势传统产业,实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完善“链主”企业牵头主导机制、产业链联盟合作机制、产学研协同推进机制、要素保障服务机制,打造“领航型”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深化产业链合作。抓好684个导向目录项目、180个省级技改项目、“四个一批”技改项目及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建设。“一县一策”“一业一策”推进技改供需对接,实现重点县市区和制造业重点行业领域技改供需对接全覆盖。构建省中小企业技改供需对接服务平台,打造技改服务商联盟,提升技改服务能力和水平。认真执行省政府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持续加大技改项目贷款贴息、设备奖补、股权投资等政策实施力度,促进智能化技改再上新台阶。
二是构建先进制造产业体系。实施智能制造“1+N”带动提升行动,通过标杆引领作用带动行业相关企业加快实施智能化改造。加快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立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领军服务商培育机制。加快建设“中国算谷”、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支持“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海洋装备、智能农机装备等领域突破一批产业卡脖子技术,在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组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集成应用。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集成电路、光电子等关键领域创新突破,打造先进计算、新型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信创、北斗导航等数字产业集群。
三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紧扣产业链优化提升,坚持省市县联动,加强强链补链延链项目谋划。推动具备条件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在数字经济、海洋经济、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现代农业等领域,以揭榜制、组阁制、定向委托等方式,集成资源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鼓励支持有实力企业申报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竞争立项、定向委托、组阁揭榜等方式,组织实施一批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构建集工业设计、人才培训、展会赛事、金融服务、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综合型服务平台。
四是畅通国内国际产业循环。推动供给侧结构优化,聚焦重点消费品推进“三品”专项行动,加快向钢铁、化工、建材等工业品领域延伸。持续办好“山东制造·网行天下”对接活动,提升制造业企业网络营销能力和水平。深化对外产业合作,加强沿黄9省产业协同发展,深化中日韩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深度对接融入“一带一路”,推动更多优势产能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