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建议
【 字体:
打印
时间:2021-07-15 10:05

李慧委员:

您《关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建议》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特别是新冠疫情影响,全省工信系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三个坚决”(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狠抓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2020年,全省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3111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3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99591亿元,是“十二五”末的9.83倍,实现营业收入8.43万亿元、利润4283亿元,分别占全国的7.94%、6.64%,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全省14个县(市)、11个区入围《中国县域工业竞争力地图》百强,数量居全国第3位。

一、具体做法

(一)坚决淘汰落后动能,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累计压减粗钢2110万吨,整合转移和淘汰炼油产能3100万吨,推动落实1936万吨粗钢产能转移计划,转移点解铝产能241.4万吨,退出焦化产能2800万吨,压减合成氨产能103万吨、斜交胎产能1732万条;省级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到84家,关闭退出不达标化工生产企业1721家、危化品仓储经营企业168家,化工企业入园率由不足20%提升至34%。

(二)坚决改造传统动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十三五”以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7万余个,完成技改投资3万亿元以上。在推动智能化改造方面:出台传统产业智能化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助推企业智能化技改,建成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智慧园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率先走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之路。通过改造创新,传统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6年的22%提高到2019年的28%,预计今年将突破30%。《中国智能化发展指数报告(2019)》显示:山东智能化发展指数67.20,位居全国第6位,智能制造指数居全国首位。在推动绿色化改造方面:招引节水、节能、节材、环保、循环利用等领域的50余家技改服务商入企开展绿色化技改,建成一批绿色工厂、绿色车间、绿色产品。全省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总量比重由“十二五”末的78.9%将至2020年的75.6%,降低3.3个百分点,工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比重由80.4%将至76.8%,降低3.6个百分点,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3.7亿吨,比“十二五”末减少4100多万吨。

(三)坚决培育新动能,新兴产业发展步伐持续加快。推动高端化工、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强”重点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济南信息技术、青岛轨道交通装备、烟台先进结构材料和生物医药、淄博新型功能材料、临沂生物医药等7个优势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首位。裕龙岛一体化、先进钢铁制造基地、世界铝谷、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数字赋能形成先发优势,累计开通5G基站5.1万个,实现全省16市城区5G网络全覆盖。软件产业综合实力跻身国内第一梯队,济南、青岛被命名为“中国软件名城”。开展“云行齐鲁”企业上云行动,发放“云服务券”补贴超过1亿元,推动上云企业超过22.6万家。实施“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370个。开展“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行动,“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成为国家首批十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智能化技改三年行动计划、智能制造“1+N”带动提升工程,培育省级及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49个。数字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1%,比“十二五”末大幅度提升12.6个百分点;2017年至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8.9%、25.7%、34%。

(四)培育领航型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生态。2020年,全省市场主体数量达到1185.8万户,比“十二五”末增加近570万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468户,其中,营收过百亿元企业177家。青岛海尔、滨州魏桥等5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76家企业上榜中国制造业500强;青岛海尔、青岛啤酒、烟台张裕等9个品牌入围中国品牌价值百强,41家企业进入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发挥大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培育42条产业链,促进产业生态加速形成。如,潍柴集团通过项目实施,带动盛瑞、豪迈等52家骨干企业及134家中小微企业协作协同发展,形成完整产业生态,本地配套率50%以上。省工信、科技、教育及金融机构建立形成多方协同合作机制,围绕产业链、价值链,部署创新链、人才链、金融链及生产服务链,促进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五)发挥国企引领作用,打造引领型支柱企业集团。省国资委通过深入实施传统资源型产业转型、功能性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三大工程”,推动省属国有资本向“十强”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集聚。济钢钢铁产线顺利停产,日照精品钢铁基地一期建成投产,山东黄金产金量进入世界前十,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四新”收入占比持续增长,林德液压产业园、潍柴动力高端特种动力制造基地、浪潮云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尤其是2018年以来,省国资委加快推进省属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先后组建山东铁投集团、山东机场集团、山东港口集团、国欣文旅集团、国欣颐养集团,完成山东重工对中国重汽、山东交工集团的重组,山东能源与兖矿集团、山东高速与齐鲁交通集团的联合重组,打造一批引领型支柱型企业集团。整合完成后协同效应迅速显现,山东港口2020年主要经营指标逆势增长,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4.2亿吨,稳居全球首位;山东机场国际货运增幅达六成以上,刷新历史记录;山东铁投加大投资力度,省内高铁通车里程从全国第13位跃后至第3位。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坚定不移抓好“三个坚决”。在坚决淘汰落后动能上,继续推动七大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钢铁、炼化向沿海地区集中,推进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世界高端铝业基地、两大钢铁产业基地、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在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上,继续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上,紧紧扭住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医药和未来产业等领域,培育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一代网络体系,积极挖掘拓展应用场景,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强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全面深化数字技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及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引爆数字经济增长极。

(二)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生态。省国资委认真贯彻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部署要求,持续深化国企重组整合,广泛对标学习行业标杆企业、世界一流企业,扎实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搭建梯次明确、结构合理、协同发展的一流企业梯队。通过引进、新建、改造、重组、整合等方式,加快打造销售收入千亿级、万亿级“领航型”企业。推动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实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建立完善“链主”企业牵头主导机制、产业链联盟合作机制、产学研协同推进机制、要素保障服务机制,瞄准42条关键产业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协作、协调发展,形成更具活力的产业生态。

(三)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锚定“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战略目标,聚焦“一群两心三圈”产业协同发展,科学编制工信领域“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出台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推进构建“研发+制造+配套+平台+金融”良好生态。立足现有8个支柱产业集群、20个主导产业集群、10个特色产业集群,并再组织梳理一批具有较大培育潜力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提能级、增活力、强后劲,具备参与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能力条件。大力培育支撑促进机构,通过委托开展工作、政府购买服务、配合组织活动、协助搭建平台等方式,加大对产业集群发展促进机构支持力度。积极跟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工作部署,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产业集群及发展促进机构参与国家竞赛,力争取得与山东地位形象相称的竞赛成果。

(四)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狠抓发展要素保障供给。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要求,着眼于解决企业技改需求旺盛而要素供给保障不足矛盾,坚持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提升需求,运用市场化手段,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促进了企业技改全要素对接。“一县一策”指导县市区工信部门举办智能化绿色化技改现场会,建立“产学研用金政服”永久对接技改生态。“一业一策”指导行业协会推进重点行业技改云对接会。举办第二届智能化技改展洽会,搭建智能化技改要素供需对接平台。严格执行省政府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抓好贷款贴息、设备奖补、股权投资等政策落实。分行业制定实施落后产能标准,明确淘汰领域、数量和时限,建立清单化推进机制。深入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促进高端高质高效企业加快发展,推动低端低质低效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落后产能退出。强化银企对接和产融结合,解决企业技改融资难题。遴选一流服务商,打造智能化绿色化技改服务商联盟,提升技改服务能力。

责任编辑: 甄鹏华
分享
上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