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供“店小二”式服务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山东是制造业大省也是制造业强省,2019年全省工信系统承压奋进负重前行,牢牢把握工业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直面困难,积极应对,科学施策,全省工业总体呈现缓中趋稳,总体上稳住了工业基本盘。
一、围绕促进高质量发展所做的工作
(一)努力提升服务企业效能。一是建立千户重点企业双向联系服务机制。从各市推荐的1845家企业中,筛选出1268家作为省级双向联系服务重点,建立长效服务机制,这些企业中过千亿的8家、过百亿的107家,总营业收入5.83万亿元,占全省的63%,涵盖主要工业大类。12月,设计印制了厅党组致企业家的一封信,将千家企业分解到每位厅领导和业务处室及化专办每位同志,建立起一对一、点对点、直通车服务。二是协调解决企业困难诉求。当前很多企业遇到经营难题,积极解决企业合理诉求,尽最大能力帮助企业摆脱困境。12月份,我们对54家重点企业反应的近百条困难问题进行梳理,以工业运行指挥部《关于协调解决重点企业困难问题的通知》(鲁工指〔2019〕19号)印发各部门协调解决,要求各部门组织专人负责办理,并建立台账销号管理。针对企业融资难问题,组织各市梳理企业需求,联合省金融办、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推介“白名单”企业311家,资金1180亿元,协调银行对接,跟踪对接效果,研究完善措施,目前正有序推进。三是大力度推进清欠工作。落实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建立健全调度通报、台账报送、投诉处理、督促指导等工作机制,组织到重点市和单位督导检查、专题座谈等,全力推进清欠工作,截止12月底,全省拖欠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账款381亿元,已清偿95.1%,按时完成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的艰巨任务,一批情况复杂、长期拖欠的账款得到清理,工作得到国务院督查组肯定,有关经验全国宣传推广,刘家义书记批示给予充分肯定。
(二)加强体系建设,推动高端装备发展。一是加强规划引领。贯彻落实《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和《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对两个文件进行中期评估,并编制起草了18个细分行业实施工作方案,指导相关行业协会推动装备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编制完成《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开发路线图》,为发展高端装备加强人才建设提供引领。二是推动产业基金设立。协调财政等部门成立国寿等5支高端装备产业基金和18支项目基金,为产业发展搭建融资平台,认缴总规模231亿元,以投资项目5个,出资金额达到76亿元。三是以首台(套)产品培育和保险补偿为抓手,积极支持高端装备研发创新和推广应用。新培育认定首台(套)产品143个,较去年增长45.9%;对13家企业的13种首台(套)产品进行保费补贴,助其开拓市场。四是注重创新平台建设。推荐潍坊磁悬浮产业技术研究院等4家单位积极争取列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促进高端装备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提供支撑。开展智能制造“1+N”带动提升行动,已培育21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辅导带动56家企业实施了智能化升级。
(三)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建立省级领导联系非公企业制度。出台《省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经济组织细则》,省级领导干部每人联系2家非公有制企业、1个重大项目、1个外省山东商会,对口联系该省在山东的异地商会。省领导带头走访企业,召开多种形式的座谈会,进一步密切与企业、商会、协会的联系。二是规范政商交往。省纪委监委出台《关于规范政商交往推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工作意见(试行)》,明确列出政商交往的9项“正面清单”和9项“负面清单”。经批准或者报备,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可以参加企业、行业协会商会举办的外出考察调研、双招双引、申报项目、产品推介等活动以及座谈会、茶话会、年会等各类公开商务活动;对涉企政策落实不力、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的坚决严肃问责。三是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工作。选派省直部门(单位)近千名党员干部,服务49个县(市、区)、50个乡镇(街道)、250个村、170户民营企业和30户省属企业,服务时间为两年。其中,选派到民营企业的34个高质量发展服务队,在市、县(市、区)党委领导下开展服务工作,每个服务队服务5户民营企业,帮助企业理清发展思路,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根据您的建议,我们积极研究消化,将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大力度,努力打造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当好企业的“店小二”服务企业的“挑山工”,持续推动全省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
(一)狠抓前瞻科学谋划。围绕制造强省建设目标,全面评估“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研究提出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制定一个鼓舞人心、符合实际、引领发展的规划。以建设制造强省为目标,加快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努力构建高级化、现代化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狠抓产业基础创新能力。采取搭平台、树标杆、抓示范、搞评估、育人才等措施,促进智能制造推广应用,不断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智能化水平。做好首台(套)产品认定、首台(套)保险补偿和高端装备重大课题攻关等工作,助推新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提升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优先发展高端装备中机器人产业发展。积极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努力实现“机器换人”。
(三)持续强化服务企业工作。认真落实《全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强化服务企业工作实施意见》,健全各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商会长效机制,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丰富联系服务方式,建立联系走访常态化、解决问题程序化、问题办理反馈规范化的服务企业机制。以“店小二”式服务企业,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本着可承接、便操作、利企业、提效能的原则,将机关权力事项按程序能减则减、能放尽放。
(四)建立决策公开机制。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务公开,保障公众在决策制定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研究制订涉及企业的文件、政策措施时,事前、事中邀请企业及利益相关方参与,充分听取意见建议。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媒体等列席参与有关的会议,认真听取和吸纳相关意见建议。让公众更大程度参与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汇众智定政策抓落实。
(五)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坚持换位思考、主动服务、有求必应、无需不扰、结果评价,积极构建良好、互动、畅通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精准服务双向对接联系企业,帮助企业做好项目申报、政策解读、要素对接、市场开拓和部门协调等工作。针对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能解决的要马上解决,需要交由有关部门解决的要及时协调、推动解决,形成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和闭环处置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