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动我省氢能产业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氢能被称为人类的终极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零污染,零排放,是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重大战略方向,备受世界各国关注。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氢能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的力措施发展氢能产业,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氢能资源优势明显。山东是化工大省,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等行业副产氢丰富,骨干企业均具有丰富的氢气制取、储存和利用经验,具备大规模利用的成本优势。据有关机构初步测算,我省氢气平均年产量260万吨左右,其中可利用的高纯度氢气规模每年约为10万吨,可满足3万辆城市公交车运行使用。山东也是能源大省,除传统的煤电外,风电、核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已达一定规模,可为电解制氢提供较好的能源保障。
二是规划政策体系有力。2018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该规划将于近期出台印发。并组织制定了《山东省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8-2025年)》《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8年)》,强化对氢能产业的规划引领。2019年初,山东省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联盟,6月26日中国氢能联盟在山东发布全国第一个《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成为支撑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济南、青岛、潍坊、济宁等市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氢能产业政策。比如,青岛市出台了《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重点支持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潍坊市出台《关于做好全市汽车加氢站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工作的意见》,将氢气参照城镇燃气进行管理,解决了加氢站行业监管、选址、经营许可等实际问题。
三是龙头企业引领突破。目前,山东省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链上的重点企业和研究机构达50余家,以兖矿集团、东岳集团、潍柴集团、山东高速、中通客车、中车四方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率先突破,发挥了较强的示范作用。其中,东岳集团的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潍柴集团初步具备“单电池-电堆-发动机-整车”的全套研发和测评能力,形成了覆盖30-120kW的系列化燃料电池发动机产品,并在电堆封装、发动机集成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万套级燃料电池产业园将在年内投入使用。同时,山东省将依托潍柴集团创建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已上报科技部),为我国发展燃料电池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四是示范应用初具规模。目前,我省已建成加氢站5座,在济南、潍坊、聊城等市开展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的示范运行,已开通燃料电池公交专线6条,示范运营燃料电池公交车100辆,累计运营里程70万公里。正在谋划沿高速公路建设30对加氢站,解决城际间加氢问题。潍柴集团依托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商用车产业化技术与应用”,计划在山东省批量推广燃料电池汽车,实现燃料电池大规模产业化和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运营。今年3月份,该集团举办了“潍柴20000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工厂正式投产”仪式,标志着我省氢燃料电池业务走出了迈向全球一流商业化的关键一步,为推动全省氢能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您在提案中指出,我省氢能产业发展在顶层设计、核心技术、产业配套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这些问题的指出符合我省实际,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努力克服。您提出的四条建议,对我省氢能产业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力争将有关建议吸纳到《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2020-2030年)》之中。同时,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好规划引领。建议省政府抓紧出台山东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以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氢能产业发展高地和应用示范区为目标,坚持“以示范促应用、以应用拓市场、以市场促产业”思路,围绕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制约、贯通氢能产业链条、强化产业发展支撑、探索多元应用途径等重点任务,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氢能产业发展。
第二,强化创新支撑。充分发挥潍柴省级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作用,汇聚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车四方、中国重汽、东岳集团、中通客车等创新资源,配合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建设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搭建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科研和成果转化平台,促进全球燃料电池领域创新力量整合和高端人才集聚。
第三,突出示范带动。以山东全省为示范区,鼓励有条件的市实施公交、物流等领域的示范项目,全面推动氢燃料电池车应用。自2020年起,全省主要城市每年推广应用燃料电池商用车1000辆以上、建设加氢站10座以上;到2025年,全省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2万辆以上、建成加氢站100座以上。推动城市内和城市间加氢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打造燃料电池汽车运营生态。
再次感谢您对我省氢能产业发展的关心支持。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0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