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省海草床保护的建议
【 字体:
打印
时间:2020-04-01 12:34

鲁海渔函〔2018〕152号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

关于对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12010375号提案的答复


九三学社山东省委: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省海草床保护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海草床保护及研究现状

山东半岛的莱州湾、荣成湾、海州湾,海草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重要区域,也是海水增养殖业分布最主要的区域,为我国海水养殖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我省海草床受损严重,生物资源明显衰退。随着海洋工程及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我省海草床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高强度生态压力。大面积填海造地、高通量陆源污染物不断输入和积聚、生物资源过度开发等人类活动导致的海草床生态系统的退化,使得近海海洋动物的栖息、产卵场所遭到破坏,导致近海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急剧衰减;同时,进一步引起当地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极大的阻碍了山东省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我省海草床的保护确实迫在眉睫。为了保护和修复我省海草床资源,我厅主要组织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组织开展了“山东半岛近岸海域生态模拟试验”。该项目包括两部分,一是针对我省大型海藻场、海草床衰退的现状,结合典型海域的地方实际情况,依靠现有的科学技术基础,人为的对山东省典型海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海藻、海草资源恢复,构建和养护海草场生态系统,维护近海生态平衡的同时,充分发挥海草床渔业聚集的巨大功能,及其作为鱼虾类生物产卵附着基的作用,带动健康、可持续的海洋产业发展,促进我省“海上粮仓”建设。该项目目前已取得了“一套海黍子藻场构建的子母礁技术”、“海藻场人工构建技术”等可直接推广应用的研究成果,“海藻场人工构建技术”通过筛选大型海藻构建品种,设计并制作适宜的海藻苗种附着基,进行工厂化人工采苗,采苗后的附着基经全人工中间培育后,以特殊方式投放并固定在近海潮间带、潮下带等不同生态位的所需区域,构建人工海藻场,可实现近海潮间带和潮下带的大型海藻资源修复、近海动物生境改善和近海水质的净化。二是生态型人工鱼礁综合设计与试验,显著提升我省生态型人工鱼礁建设的技术水平,提升我省生态型海洋牧场的建设水平,以有效避免因盲目和不当建设对海域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为海草的移植、增殖和生长提供附着基,为我省“海上粮仓”增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撑。  (二)开展了“海洋牧场观测网”建设。对目标牧场海域的水温、盐度、水深、叶绿素、溶解氧等生境指标和海底视频实现实时在线观测,实现对海洋牧场生态环境的在线“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目前全省已有21处观测站完成建设并实现并网业务化运行,随着海草床和海藻场建设的推进,我们将在海洋观测站设置上进行合理部署,实现对重要藻场的在线监测。

(三)开展了典型海草的移植增殖。2017年,我厅选取近海优势海草种类大叶藻和铜藻进行了生态增殖和规模化修复实验,在长岛海域移植增殖铜藻3万株,在威海逍遥湖水域和荣成天鹅湖水域移植增殖大叶藻10.8万株,底播增殖大叶藻种子23.5万株,实验探索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海草床修复技术体系。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厅将高度重视您对“加强我省海草床保护”的建议,根据我省海草床的实际情况,在前期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调查和研究,并适时制定海草床保护措施和政策,有效加强对我省海草床的保护。

(一)启动我省海草床现状普查,摸清山东半岛近岸主要大型海藻种类、生物量、分布海区、生态位等基础资料,编制海藻场分布图,为海草床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强海草床的监测,增强海洋牧场观测网在海草床监测和保护方面的功能发挥,及时掌握和及早发现海草床退化现象和趋势,为制定人工修复海草床的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完善藻场构建技术,结合海洋牧场建设进行应用试验,监测藻场构建效果并对藻场在改善海水水质和促进海洋动物产卵、聚集等方面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价。

(四)完成生态型人工鱼礁海上试验,筛选适合的海藻礁礁型和保护礁礁型,编制《山东省人工鱼礁单体设计图集》,提供其相关的结构图及主要技术参数、适宜投放海域等。

(五)依据全省海草床普查结果,划定海草床保护区,加强对海草床的保护,同时,进一步加强大叶藻、铜藻等移植增殖技术及海草床构建等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建立海藻人工繁殖、移植增殖等技术标准,加快推进我省海草床修复工作。

感谢贵委对我省海洋与渔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继续关注和支持我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事业。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

2018年4月27日

(联系处室:渔业处,联系电话:0531—86942995)

(此件主动公开)

责任编辑: 海洋局办公室
分享
上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