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释放海洋科技研发潜能 大力推进我省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建议
【 字体:
打印
时间:2020-04-01 12:21

鲁海渔函〔2018〕199号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

关于对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12010120号提案的答复


民盟山东省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释放海洋科技研发潜能 大力推进我省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山东省海洋科技资源优势突出,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基地,云集56所中央驻鲁和市属以上涉海科研、教学机构,46个国家级海洋科技平台,其中30多个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驻鲁涉海院士23人,中高级以上科研人员占全国的60%以上。2017年,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发挥我省海洋科技和产业优势,建设海洋强省。今年3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海洋蕴藏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山东有条件把海洋开发这篇大文章做深做大,希望山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

一、开展的工作

多年来,我省一直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海洋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集成政策支持海洋科技创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省委、省政府把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作为蓝区建设的战略定位。省政府先后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科技16条”)等多项政策措施,设立了蓝色基金、“海上粮仓”等100亿元规模的产业引导基金,出台并集成了技术、平台、人才、金融等多项配套政策。省政府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按照1:1的比例,设立海洋科学联合基金,筛选出若干科研项目进行连续资助,推动山东海洋科技资源在重大创新领域“提速”。《“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面向省外海外引进国际一流的领军人才团队,每个团队给予500-80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每个项目给予1000-3000万经费资助。先后引进领军人才团队34个,首批19个项目已成功创办青岛海佑生物等5家高技术企业,申请专利80多项,产生了“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衍生效应。

(二)整合资源打造海洋科技高地

一是打造“国”字号科研基地。建立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国家深海基地等一批“国”字号的大型科技项目和重要科研基地,海洋科技平台建设进入发展快车道。二是建立区域化、行业化创新体系。成立了海洋监测设备、卤水精细化工、海洋防腐蚀等29个海洋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中国家级联盟4家。认定了海洋生物、海洋装备等44家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蓝色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区、青岛蓝色硅谷获批建设,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我国首个海洋设备质检中心落户青岛。三是大力支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选择一批集成创新能力强、科技示范作用大的企业,建立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带动辐射整个产业链条。如山东海化集团、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好当家集团分别成立了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全省海洋领域以企业为主体建设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级科研创新平台126个。

(三)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十二五”以来,全省海洋领域共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省重大科研计划1230多项,总经费20多亿元。共组织实施18项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00多家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参与,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装置46项,建立产业化示范基地28个,培养专业人才300余名,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有227项海洋科技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申请(授权)专利1133件。其中,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发的“大型海洋资料浮标系统”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该成果奠定了我国海洋资料浮标研究设计的理论基础,支撑建设了我国海洋监测“海洋资料浮标网”、“海洋气象浮标网”的业务运行,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四)加快技术转化,培育产业集聚集群

一是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成效显现。“十二五”期间,共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1.43亿元,省市配套13.17亿元,引导社会总投资193余亿元,成功转化了“海洋生物酶制品的产业化开发”等技术成果216项,培育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00余家,产业化示范基地/园区 96个,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实现产值2870亿元,连续三年增速超过20%。烟台中集来福士自主建造的蓝鲸1号,完成我国首次可燃冰试采。东诚药业成为参与中国药典(2010/2015)硫酸软骨素钠质量标准起草的唯一生产企业。 “十三五”初年,青烟威三市成功获批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全国共15个,我省是示范城市最多省份。三年建设期内,三市将围绕海洋生物和海洋高端装备两大产业,实施100余项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集聚创新项目,到2018年,三市两大产业将实现产值2600亿元。青岛蓝色硅谷和“潍坊海洋生物和高端装备产业示范基地获批成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青岛、烟台、威海三个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累计参与实施了50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8个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面积486.2平方公里,入驻海洋企业近5200家,占园区企业总数的52%,在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制药等领域发挥了良好的集聚引领效应。

二、存在的问题

诚然,我省在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正如提案中所指出的,我省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依然不高,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也不完善,具体体现在:一是海洋高端装备、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尚未突破,精准鉴定评价技术、深远海大型工程化养殖集成技术等还未破题,海洋公益服务技术源头供给不足。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还很薄弱,多学科、跨领域协同联动的创新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三是缺少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的引领带动,基地、园区和创新平台的服务带动能力不强,辐射影响力小,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效率不高。四是海洋标准滞后,标准整体技术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远不能满足环境保护、防灾减灾、资源开发、海洋管理、科研研究及公益服务等实际需求。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

随着《山东省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的印发,我省将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统领,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做好以下工作:

(一)集中资源加强技术攻关。搞好顶层设计,编制我省“十三五”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明确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争取国家、省等重大科研专项支持,实施一批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力争在浒苔绿潮形成机理与综合防控、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平台构建、远洋渔业资源捕获、海洋牧场评估、深远海工程化养殖、种质资源精准鉴定等方面,尽快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和实用技术成果。

(二)做好“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和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加强对青岛、烟台示范城市工作的督导和考核评估,突出市场方式,重点在重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高端产业链条培育、产业化园区培育等方面创新支持方式,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培育产业特色优势突出的城市,争取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支持。加强对海洋高技术产业示范基地的考核,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做好省级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积极打造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三)继续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集中区域、集中资源、集中资金,重点支持海洋生物产业基础资源平台、远洋渔业研究中心、国家浅海海上综合试验场等建设。搭建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在海洋生物、海洋装备、新材料等领域组织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和建设。加强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研究推进省级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激发创新热情和动力。

(四)加大国际合作交流力度,补齐海洋科技“短板”。抓住国际产业大转移机遇,鼓励引导引进国际上具有领先水平的研发机构、技术、产品和产业化项目,消化、吸收先进技术,补齐创新“短板”,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发挥在良种培育、养殖、加工、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技术“长板”优势,利用东亚海洋合作平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输出技术和产品,拓展空间。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我省将更加深入的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发展海洋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我省海洋科技优势,释放海洋科技潜能,支撑和引领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海洋强省建设奠定增添新动能。

感谢贵委对我省海洋与渔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继续关注和支持我省海洋与渔业事业的发展。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

2018年5月18日

(联系处室:科技与对外合作处,联系电话:0531-82975067)

(此件公开发布)

责任编辑: 海洋局办公室
分享
上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